大家的反思

蔡承祐

高會長所說的困境也是無可避免的趨勢。其實現代人去大賣場,如家樂福等等,不只是為了方便,也是因為時間上的問題。現在人忙於上班,早上市場開市但上班族都在上班,下班後傳統市場卻都關門了,因為如此他們只能退而求其次選擇大賣場。而無照攤販的取締也需要當地警察的配合,一味地怪罪他人是沒有用的。木柵市場現在所需要的是找出解決之道,我認為他們可以改變經營模式,增設黃昏市場,如此一來上班族也就不會礙於工作而不能買菜了。

木柵市場,不像南門市場之類的,有特別知名的熟食,它只是一般的菜市場。
而且我在台中都沒看過像木柵市場這樣的規劃,雖然說它帶來很多便利--像是冷氣、還有衛生。可是就像現在在規劃中的士林夜市地下化,雖然能帶來很多好處,但是那種台灣人所習慣的傳統、民間習俗,卻都走味了。
而且我覺得它的規劃並沒有非常完善:去木柵市場買菜的族群大多是有一定年紀的婆婆媽媽們,尤其它又是早市,而且通常她們去買菜都會拖菜籃;但是木柵市場卻只有樓梯通到二樓,而且它的階數也不少。
也許在現代的變遷之下,許多東西看似都變得很美好,但是卻不是每樣事物都符合大眾的。

莊漢菱

李宗岳

傳統市場在現今已得面臨眾多競爭者的角逐,商場、大賣場等許多大型又標榜生鮮衛生的批發商,吸引了大部份的消費族群前往購買。從當初挑選題目到現在,我對木柵市場的轉換,只能用脫胎換骨來形容。它為了再次振興,一路從外面的攤販到一棟嶄新的建築,只求留住那一份,屬於古早時代的記憶與情感。
我採訪的肉乾店老闆娘對這樣的進步抱持樂觀的態度,面對未來的日子,我亦希望木柵市場能夠再次活絡起來。雖然,因為工作時間上的關係,大賣場展現了琪前所未有的方便性,但「傳統市場」這樣一個悠久的台灣人重心,是不該在時代的流逝中被稀釋的,是當被珍惜、且被留下來的。

民國五十九年,木柵區區民認為木柵市場狹小髒亂,應早日興建一座現代化的綜合市場。現在走進已興建多年的木柵市場,人潮卻不如市場外,逛流動攤販的民眾多。
其實,人們心中總是想到現在缺少的,以前都是流動攤販,就沒有因租金而菜價不一的問題,而著重於眼前沒有冷氣、場地狹小髒亂等等;然而市場興建後,隨著時代變遷,大家只貪圖方便、便宜,甚而有些人還怪市場太乾淨,會使人不習慣。太多複雜的心理因素影響著顧客,若相關單位無法以顧客為出發點改善,成效是相當有限的。

石喬伶

張劭筠

要讓客人習慣一個新環境,其實需要一定的時間,並且要讓客人明白全面性改造所能帶來的好處,使得推廣在整個改造計畫中也占了十分重要的地位,而這部分木柵市場似乎還沒有做得很完善。新市場的規畫也仍有許多改進的空間,像是樓梯的設計比較不利於年長的客群、攤販位置的劃分也仍有缺失,在求新求變的過程中要如何兼顧老客人的的需求亦不失為一大課題。

訪問阿林蔬菜店第三代攤販高浩偉時,他提到生意面臨許多困境。首先,現代人的生活作息改變,外食族增多,沒時間自己做菜,傳統市場的人潮因而減少許多。時移境遷,傳統市場已無法因應現代化社會,難道終究將被淘汰?或是,可以改變發展走向,例如發展特色商品、改變行銷策略、藉由宣傳提升傳統市場正面形象,或許可以帶回一些顧客群。另外,流動攤販分散了顧客群,對於綜合市場中合法攤販來說,是不公平合理的。根據資料顯示,早在 1999 年已訂定「臺灣省攤販管理規則」,警察局開始取締非法攤販,然而從現在狀況來看,成效並不高。因為到了現在,木柵市場周圍仍充斥許多非法流動攤販,不只影響到阿林蔬菜店的生意,也讓其他在市場內的合法攤販面臨生意危機。因此,流動攤販的問題,有更多討論改善的空間。

張惜音

陳 文

傳統市場沒落的原因很多,位於文山區的木柵市場,由於人口結構以公教人員為主,上班時間與市場營業時間重疊,於是,興起的大賣場與便利商店便成為民眾購買食材的場所,再加上消費飲食習慣的改變,現代人已不常自己下廚做菜,求快、求方便,便成為現在的趨勢。當然,除了營業時間的限制,衛生條件、空間舒適度、貨品種類、食物新鮮度 … 等等,也是民眾考量的重點,即使木柵市場已經改建成大樓,也有空調與冷藏設備,但是民國七十二年落成後,建築物已經有二十八年的歷史,管線與設備老舊的問題,也是影響因素之一,又由於大樓空間有限,大樓外時常聚集違法攤販,更使環境髒亂不堪。木柵市場改建後,空間雖然變的比以前乾淨、衛生,但也缺少了以往的人情味,新顧客不來、老主顧留不住,舊有的人文、情感、歷史不復見。

探訪木柵市場後,發現了來買菜大部份是公公婆婆,市場是有必要改變,有四層的市場,可是設施沒有完全做好,殘障人士出入也不便,而且光線明顯不足。
另一方面,一樓的衛生是不錯,可是到二樓就有差,髒兮兮的,有必要改進一下。
還有的是,我們採訪完真的不可以在附近看看,因為沒什麼逛,試問有誰會特意來這邊買菜呢,除了住附近的人,有些人寧願到更遠的市場順便買些別的東西,這會更方便喔,所以應該要改善一下木柵商品的多樣性。

高佩恩


總結(陳宣瑋撰寫)

雖然硬體設施漸趨完善,但仍有不足的地方。即便現在市場內裝有冷 氣,有明顯的攤位規範與良好的衛生管理,可是有許多細節須再改善 。例如:二樓以上是否該設置電梯,方便貨物裝卸、市場內是否該多 設置窗口,改善光線不足的問題、繁複的階梯對於年紀大的行動不便 者較不適宜。這些都是木柵市場日後可以再努力的部分。

除此之外,木柵市場現在已經是有規劃的室內市場,但是還是存在著 流動攤販的問題。這些流動的攤販不但會影響周邊交通,也會瓜分市 場的客源。對在於市場內合法的攤販而言,是相對不公平的。

現代人的消費習慣也間接影響著傳統的木柵市場。大多數的忙碌上班 族,早上匆匆出門,晚上回家後,市場也休息;去市場購物的機會, 幾乎是微乎其微。而現代超市、賣場、超商等購物便利,傳統市場的 消費群勢必會被瓜分。

而木柵市場又不如其他台北市的特色傳統市場,例如:南門市場、永 樂市場、晴光市場等,有明顯且清楚的定位。因此,如何重新找到新 定位,走出傳統的窠臼,是目前木柵市場應該面臨的課題。

Free Web Host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