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柵市場歷史沿革
「木柵市場」的前身是「木柵老街」。道南橋下的指南路一段五十九巷,從清朝景美溪船運的興盛時期開始,此處便是大小渡船的必經之地,於是便有了渡船巷之稱。大部分的商人和旅客會沿著渡船巷,走開元街到木柵路三段,通往木柵庄。正因如此,這段路從清朝開始就發展出市集,也算是木柵市場的雛形。而木柵路三段是當時唯一商品林立的街道,起初商品從開元街一帶最為集中,往後才擴散到保義路 、指南路一段。到了光復時期,出現三層樓的樓仔厝。而這一帶,便 是附近居民通稱的木柵老街。
據出生於民國二十九年的張琴珠女士表示,在過去農業社會自給自足的資源下,木柵市場以魚、豬肉攤最多數;直到民國三十八年國民政 府遷台後,新住民的遷入,使得其他菜攤與民生用品等開始興盛,整 個商業活動隨之活絡。 而到了民國四零年代初期,大眾運輸系統先後在木柵街設站,帶來轉 運的人潮;並隨著木柵地區指南宮所湧入的香客群,使得糕餅、水果 、香鋪等相關生意格外興隆。
現今的木柵市場,原本是木材場,直到民國六十九年才興建室內市場 和圖書館。周圍的傳統產業依舊熱絡,尤其集英街更是以傳統雜貨店 為主要特色。附近的木柵農會更是現代商業中心的所在,許多相關的 金融體系隨著時帶發展,逐漸集中在農會附近,成為新的特色。然而 ,隨著道路發展與汽機車普及後的七零年代,木柵站失去轉運功能,木柵街更因此不再如往常般熱絡了。在民國九十七年五月五日開始, 木柵市場大規模的翻修、汰換老舊設備與美化環境,並於民國九十九 年完工,才有今日之面貌。而未來在「傳統市場更新與改善五年計畫 」下,木柵市場將會在政府以及全體居民的努力下,邁向更新型與優 質的發展。
參考來源:
臺北畫刊91年 413期6月 p.14~16
臺北畫刊93年 436期5月 p.8